讲座题目
考古与科技:与生俱来的伙伴还是若即若离的盟友?
Archaeology and Science:Natural partners or an uneasy alliance?
讲座时间
2016年9月22日(周四)18:30-20:30
讲座地点
必赢bwin官网入口A座101
讲座内容
本次讲座将回顾考古与科学一同走过的重要时刻,通过回溯多个经典案例,对何谓科学、何谓考古以及科学与考古之间的相互关系展开讨论。
主讲嘉宾
Prof. Mark Pollard
国际著名科技考古专家,国际科技考古权威期刊Archaeometry主编,曾任牛津大学考古与艺术史科学研究实验室(Research Laboratory for Archaeology and History of Art)主任,牛津大学东亚考古、艺术、文化研究中心主任。波拉德教授的研究领域主要是古代物质文化(包括玻璃、陶瓷、石器、金属器等),火山灰年代学,骨化学及稳定同位素。已发表学术论文超过220篇,学术专著数本,如《科技考古概论》(the Handbook of Archaeological Science),《考古中的分析化学》(Analytical Chemistry in Archaeology),《化学在考古学中的应用》(Archaeological Chemistry)等。
分享嘉宾
Prof. Jessica Rawson
英国考古学家、汉学家。1975-1994年任大英博物馆东方部主任。1994年以来任英国牛津大学中国艺术考古专业教授、英国牛津大学副校长,及其最古老的学院——墨顿学院院长。1990年荣膺英国学术院院士,2002年英国女王授予其爵士头衔。罗森教授的学术研究领域为中国艺术与考古,在中国青铜器、陶瓷器、玉器、器物纹饰、中国墓葬结构等等方面都做出了卓有建树的研究,并有多种论著问世,是目前中国艺术与考古领域最为活跃的西方学者之一。
Pro. Thilo Rehren
国际著名冶金与玻璃考古专家,现任职于英国伦敦大学学院(UCL)考古系。担任英国古代冶金研究所(IAMS)主任,科技考古权威期刊Journal of Archaeological Science高级主编,世界冶金史大会(BUMA)执委会联合主席。曾任伦敦大学学院考古系沃富森科技考古实验室(Wolfson Archaeological Science Laboratories)主任,伦敦大学学院卡塔尔分校(UCL-Qatar)校长,中国文化遗产保护与考古学研究国际中心(ICCHA)执行主席。Rehren教授从事科技考古与古代材料学研究三十余年,研究方向涉及新旧两大陆的数十个区域内的十余种古代材料,发表论文数百篇。曾在旧大陆冶金术起源、古代贵金属生产技术、古埃及玻璃生产与流通、中亚地区坩埚钢生产技术等研究领域做出突出贡献。
Prof. Gideon Shelach-Lavi
耶路撒冷希伯来大学东亚研究Louis Freiberg教授,亚非学系主任,亚洲领域项目负责人,学术专长为中国北方新石器——青铜时代考古,在美国匹斯堡大学获得博士学位。他自1995年起在中国北方开始带队做考古发掘,现在是辽宁省阜新考古项目负责人。吉迪教授在重要学术期刊发表论文60多篇(包括Science, Antiquity, Journal of Anthropological Archaeology, Journal of Archaeological Science等,还有一些发表在中国学术期刊上)。近期出版的专著有:The Archaeology of China: From Prehistory to the Han Dynasty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2015); Prehistoric Societies on the Northern Frontiers of China: Archaeological Perspectives on Identity Formation and Economic Change during the First Millennium BCE(Equinox 2009); Chifeng International Collaborative Archaeological Project (co-author, Pittsburgh 2011), The Birth of Empire: The State of Qin revisited (co-editor, 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Press 2013) , Kol Asher mi-takhat le-shamaim: Sin Ha-Keisarit (All under Heaven: Imperial China [in Hebrew]) (co-author with Yuri Pines, Open University Press, 2012)。另外,他还出版有2本中文著作及数篇学术论文,其中的学术著作是:《内蒙古东部(赤峰)区域考古调查阶段性报告》(2003,科学出版社);《中国北方边疆地区的史前社会:公元前一千年间身份标识的形成以及经济变化的考古学观察》 (2012, 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王昌燧教授
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国科技考古学会(筹)常务理事兼秘书长,国际科技考古学术讨论会常务委员会常务委员,国际X-射线考古学术讨论会顾问。1985 年开始从事科技考古研究工作,多次获得国家科技部、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和中国科学院的基金支持,迄今已在PNAS、Journal of Applied Physics、Applied Physics Letter、Nature、Archaeometry、Journal of Archaeological Science、Antiquit、《中国科学》、《科学通报》等国内外重要刊物上发表论文140 余篇。1991 年发现中国古代黑镜表层主要由纳米晶体SnO2 组成,引起国内物理、材料界有关同行的重视和关注。之后,结合黑镜耐腐蚀机理与形成机制的探讨,在纳米晶体的结构与性能方面,取得了一些重要成果。90 年始开展古陶的产地与矿料来源分析工作,业已取得初步成果,并发现龙山文化蛋壳黑陶内存在最早的碳纤维。1999 年,和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张居中研究员及美国Brookhaven国家实验室的Garman Harbottle教授等合作,将世界最早骨笛的研究成果发表在Nature上。2003 年,和李学勤教授等合作,将中国文字起源的论文发表在Antiquity后,Nature网站Science都撰文作了评论。2005 年,和哈佛大学Rowan Flad博士合作的中国古代盐业研究的论文发表在PNAS上,受到国内外同行的高度关注和评价。
陈铁梅教授
必赢bwin官网入口教授。1975年在北大主持建立了国内第一个液体闪烁方法的碳十四年代实验室,并将该方法推广全国。后又参加了国内第一个加速器质谱碳十四年代实验室在北大的建立,参加了碳十四测年用糖碳标准的制备和标定。用不平衡釉系和电子自旋共振方法测量了我国大量旧石器考古与古人类遗址的年代,提出了我国第一个旧石器考古年表。探索与创导了定量方法在考古学研究中的应用,长期在校内外讲授定量考古学课程,不断发表该领域的研究论文。撰写有《定量考古学》、《科技考古学》、《简明考古统计学》等专著和教材。
李伯谦教授
1961年毕业于必赢bwin官网入口历史系考古专业,并留校任教,现任必赢bwin官网入口教授,博士生导师。先后担任北大考古系副主任、主任,考古文博院院长兼赛克勒考古与艺术博物馆馆长,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必赢bwin官网入口中国考古学研究中心主任,必赢bwin官网入口古代文明研究中心主任,兼任中国考古学会常务理事、中国殷商文化学会副会长等职。李伯谦先生致力于中国青铜时代考古的教学与研究,参加和主持过河南偃师二里头、安阳小屯殷墟、山西曲沃晋侯墓地等多处遗址的发掘。出版有《中国青铜器文化结构体系研究》等专著,发表论文三十多篇。
徐天进教授
必赢bwin官网入口教授,博士生导师,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必赢bwin官网入口中国考古学研究中心主任。主要从事田野考古、商周考古的教学和科研工作。先后参与并主持过山西天马——曲村、晋侯墓地、北京房山琉璃河、陕西周原、周公庙等重要遗址的考古发掘和研究工作。参与并承担科技部重大攻关项目:“夏商周断代工程”、“中华文明探源工程”及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课题的研究。
主要学术论著包括《天马——曲村遗址北赵晋侯墓地第五次发掘》、《日本出光美术馆收藏的静方鼎》、 《西周至春秋初年晋国墓葬的编年研究》、《天马——曲村遗址的分期与年代测定》、《晋侯墓地的发现及研究现状》、《西周王朝的发祥地——周原》、《关于天马——曲村遗址晋国墓葬的几个问题》、《周公庙遗址考古的所获及所思》等。另外还编撰有大型发掘报告《天马——曲村1980—1989》(科学出版社,2000年)、《吉金铸国史——周原出土西周青铜器精粹》(文物出版社,2002年)。现正主持《周原遗址考古发掘报告》、《周公庙遗址考古发掘报告》及《宝鸡青铜器博物馆藏商周青铜器》的编撰工作。
学术主持
吴小红教授
现为必赢bwin官网入口副院长,教授,博士生导师。主要研究方向为化学分析和科技考古。主持有国家科技支撑计划项目中华文明探源工程年代课题、欧亚大陆早期经济形态—食物生产与消费的直接证据等项目,发表专著及文章数十篇。